close

 
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

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 ───(唐)杜牧

 

有位哲學家曾說:

「死亡有許多種形式,失去生命,只是其中的一種!

 

我就目睹過許多的死亡。

情感的死亡,情緒的死亡,希望的死亡,夢想的死亡,思考的死亡,信念的死亡,語言的死亡,溝通的死亡,智慧的死亡,人格的死亡,生活的死亡,當然,還有失去生命的死亡……

許多人們害怕死亡,失去生命的那種。

不過很諷刺的,許多害怕失去生命死亡的人們,其實活著的意義也不過就是看著自己的其他部份漸漸死去。

 

如果當一個人漸漸失去了情感,情緒,希望,夢想,思考,信念,語言,溝通,智慧,自尊,人格與生活等等的東西,那麼,「活著」的意義與價值到底還剩下多少呢?

當人們只剩下生命,那還算是活著嗎?

「我們不也是一直假裝自己還活著嗎?」這句電影對白,彷彿提醒著我們「活死人」並不只是存在於電影之中。

 

該如何去定義「活著」這件事呢?

或許,不如試著思考「死亡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……

 

若是以生物的角度而言,死亡其實是一種必要。

生物必須死亡,才能讓出機會給下一代的生命。

生物藉由死亡與新生產生進化或退化,正所謂適者生存,劣者淘汰,生物藉由世代交替汰舊換新,生態也因此得到了某種平衡。雖然這樣的過程似乎曠日費時,但是以生物的宏觀歷史而言,生死的交替,其實也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的瞬間罷了。

 

然而以宗教的角度而言,死亡其實是一種過程。

生命必須經由死亡才得以進入另一個境界,或許是回歸西方極樂,或許得面對最終審判,總而言之,死亡只是某種生命形式的結束,但,卻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開始。

當然,各宗教似乎都不約而同的會提醒我們,藉由如今的生命形式結束,總得順便將前帳結清,才來進行下一階段的生命形式。

也許正因如此,人們才會開始害怕死亡。

每個人都沒有把握這一階段的爛帳結算後是盈是虧,面對答案揭曉之前,維持現狀的逃避,總是最容易的選擇……

 

如果我們把思考的角度調整一下,或許,那些除了生命之外的其他東西之所以死亡,其實也就如同生命的死亡一般,讓出機會,試圖進化,接受審判,重獲新生。

友情之所以死亡,可能是為了讓出機會,愛情之所以死亡,也許提醒我們需要進化,夢想的死亡,正好讓我們重新審判,生活的死亡,其實提醒著我們盡快重生。

 

死亡本身或許並沒有那麼可怕,可怕的是,當我們眼睜睜的看著死亡,卻感覺到無能為力的渺小,以及那種措手不及的徬徨與未知。

 

新生與死亡總是相互輝映,相輔相成。好比陰陽兩極,形成平衡對比,也融合成完整。若生命不存在死亡,那麼生命也無法完整,就像一則沒有結局的故事,無法落幕,過程,也將不再有意義。

然而,死亡若是無法帶來新生,也必然將會辜負了逝去的那些。

 

許多失去生命的人們,總是會以某種形式留存下來,也許是一段傳奇,也許是另一些個人的記憶。這些傳奇與記憶,也許將會影響某些個人的生命,而那些個被影響的人,將會與這些訊息相互結合,繼續留存於這個世上……

這,是新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sali728 的頭像
    asali728

    虛幻現實裡的真實謊言

    asali7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